2009届广电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进程安排
2008年11月20日学生自主选题、联系指导老师
2008年11月26日确定导师并初步确定选题
2008年12月18日第一批开题同学提交文献综述、开题报告
2008年12月30日第一批同学开题(周二上午八点半、院会议室)
2009年2月中旬第二批开题同学提交文献综述、开题报告
2009年2月下旬第二批同学开题
2009年4月下旬提交论文初稿
2009年5月中旬提交论文定稿
2009年6月上旬毕业论文答辩
学院教务科
2008年12月27日
104051班毕业论文指导老师与选题列表
| 姓名 | 指导老师 | 开题批次 | 选题 | 
| 白静婷 | 孟科 |  | 未定 | 
| 常婷婷 | 吴琍华 |  | 媒介素养 | 
| 范玉金 | 孟科 |  | 未定 | 
| 高鸿飞 | 彭红燕 | 1 | 网络小说传播(写作)过程中的双向影响分析 | 
| 高原 | 孟科 |  | 关于“媒体的社会责任” | 
| 胡真真 | 肖峰 |  | 受众对媒介主旋律(典型报道)报道的误解从偏于顺从到趋向对抗,媒介的编码与受众的解码。 | 
| 康鹏 | 孟科 |  | 未定 | 
| 李健 | 黄爱武 | 1 | 电视娱乐节目成败得失 | 
| 李晓哲 | 郭林 | 1 | 现场直播报道中出镜记者主从性探讨 | 
| 彭婧 | 王大员 |  | 独立电影在中国的现状与发展 | 
| 桑雅 | 郭林 |  | 电视方向,具体未定 | 
| 申莲花 | 肖峰 |  | 东亚媒体对照 | 
| 谭琳瑶 | 彭红燕 |  | 从《百家讲坛》看历史文化传播 | 
| 王俊芳 | 袁朝 |  | 布莱希特戏剧“陌生化效果”在电视新闻传播中的运用 | 
| 王瑞雪 | 王大员 |  | 论企业文化 | 
| 王依依 | 刘鹊华 |  | 公共关系传播从功力到公益 | 
| 韦康柯 | 孟科 |  | 数码化大潮下,胶片的市场情况调查 | 
| 徐舒琦 | 谢稚 |  | 《百家讲坛》对簿《世纪大讲坛》——央视之历史文化苦旅成也娱乐败也娱乐 | 
| 徐香香 | 谢稚 |  | 越剧文化(大方向) | 
| 叶梅 | 黄爱武 |  | 纪录片的栏目化和频道化分析 | 
| 易镇镇 | 余瑞祥 |  | 新闻教育问题探究 | 
| 张春芳 | 袁朝 |  | 宗教文化方向 | 
| 张洪玉 | 彭红燕 |  | 西德尼·谢尔顿作品分析(大方向) | 
| 赵岩 | 刘义昆 | 1 | 报业传媒品牌的建立——以第一财经日报为例 | 
| 郑小青 | 黄爱武 |  | 栏目分析(大方向) | 
| 周宛睿 | 张梅珍 |  | 新媒体研究 | 
| 周永康 | 郭林 |  | 电视新闻类节目框架研究——以《新闻调查》为例 | 
| 张舟 | 肖峰 |  | 新时期网络评论 | 
| 孙超 | 黄爱武 | 1 | 当代文化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| 
104052班毕业论文指导老师与选题列表
| 学号 | 姓名 | 指导老师 | 开题批次 | 选题 | 
| 1 | 陈若 | 肖峰 |  | 新闻报道得正负效应 | 
| 2 | 陈生 | 刘义昆 |  | 研究南方都市报的社论 | 
| 3 | 陈文 | 刘义昆 |  | 大众传播媒介如何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| 
| 4 | 窦汝灿 | 刘定耀 |  | 电视剧 | 
| 5 | 葛娟 | 尚媛媛 |  | 新闻媒介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 --论新闻舆论导向的作用 | 
| 6 | 郭文静 | 王大员 | 1 | 手机报兴起与发展现状 | 
| 7 | 侯竹 | 彭红燕 |  | 对于目前我国深度报道的初步研究 | 
| 8 | 胡剑 | 尚媛媛 |  | 电视广告中的英语 | 
| 9 | 黄蓓蓓 | 王大员 |  | 媒体和广告的结合方向 | 
| 10 | 李贺 | 张梅珍 |  | 以媒介批评的角度分析网络新闻传播或者新媒介 | 
| 11 | 李宁 | 张梅珍 | 1 | 媒介经济 | 
| 12 | 梁颖 | 喻继军 |  | 国际传播 | 
| 13 | 廖媛 | 王大员 |  | 电视节目策划及其具体应用 | 
| 14 | 罗庆菊 | 喻继军 | 1 | 网络视频新闻传播趋势 | 
| 15 | 莫红桃 | 吴琍华 |  | 中日报纸比较研究 | 
| 16 | 裴雅雯 | 喻继军 |  | 电视方向 | 
| 17 | 裘娅娜 | 郭林 | 1 | 电视主持 | 
| 18 | 任仲倩 | 袁朝 |  | 中庸思想与媒体公信力构建 | 
| 19 | 沈翠婷 | 彭红燕 |  | 危机公关 | 
| 20 | 隋竹超 | 刘义昆 |  | 电视广告 | 
| 21 | 王海龙 | 张梅珍 |  | 媒介管理 | 
| 22 | 王甲旬 | 喻继军 |  | 媒介融合 | 
| 23 | 王苗苗 | 肖峰 |  | 新闻创新模式(探讨当前新颖的新闻报道方式),如第四代导语的使用和rap新闻的泛滥。 | 
| 24 | 吴娟 | 袁朝 |  | 讲堂式电视节目的风格研究 | 
| 25 | 吴礼刚 | 刘义昆 |  | 新闻史 | 
| 26 | 吴泽洪 | 吴琍华 |  | 传播对社会影响力的大小是一个国家文化及整体实力的具体体现 | 
| 27 | 徐伟 | 尚媛媛 |  | 新兴媒体传播内容的侵权问题研究 --以p2p网络电视为例 | 
| 28 | 姚鹏 | 吴琍华 |  |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异化 --浅谈“媒介寻租”现象 | 
| 29 | 曾静茹 | 郭林 |  | 电视节目主持 | 
| 30 | 张溪 | 袁朝 |  | 新闻史 | 
| 31 | 黄婕 | 谢稚 |  | 关于偷拍在采访行为中的道德悖论 或关于80后的网络广告接触行为 | 
| 32 | 刘小萍 | 喻继军 |  | 网络新闻 | 
注:1、因为每个指导老师最多只能指导5名学生,所以我们在学生选择的基础上,根据选题,对少部分学生的指导老师进行了调整,希望同学们理解。
2、请同学们认真选择开题时间。注意,可以分两拨答辩。今年月份开题与明年二月份开题各有优势,是为了让大家能够合理安排好找工作等事情,请同学们认真考虑。
3、看到指导老师安排后,请各位同学即刻与指导老师联系,进一步确定选题,并开始文献综述的搜集。
4、如有不清除的地方,请与刘义昆老师联系。